不管工業化如何發展,鄉村的基礎地位始終沒有改變。農業是近2億人就業的產業,農村是近5億農民常住的家園。中國農民要進城,但不可能都進城。讓農民在城鄉間可進可退,正是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特殊優勢。
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,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,要把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起來。在農產品供給充足穩定的背景下,會議把堅持不懈抓好“三農”工作列為明年九項重點任務之一,釋放出強烈信號。
從鄉土中國到城鄉中國,鄉村不同往昔。走進村莊,城市文明的影響無處不在。身處其中的人們,正經歷深刻的變化。破解鄉村難題,既要從村里找答案,也要從城里找答案。推進鄉村振興,不能就鄉村論鄉村,而是要強化以工補農、以城帶鄉,加快形成新型工農城鄉關系。一方面,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,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與平等交換;另一方面,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,以政策傾斜激發鄉村內生動力。把城鄉關系處理好,一體設計、一并推進,才能實現城鄉經濟融合互聯、功能互補。
城鎮化是人口從鄉村向城市轉移的過程,伴隨著要素聚集和產業升級。目前,每年約有1000萬農民市民化,近3億農民工已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。我國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達65.2%,還有較大提升空間,而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較之還低17.5個百分點,彌補這一差距會釋放巨大的社會需求,暢通城鄉經濟循環。應當注意的是,國家從一開始就沒有提“城市化”,而是提“城鎮化”,目的就是促進城鄉融合。中國農民要進城,但不可能都進城,更不可能都進大城市。事實上,讓農民在城鄉間可進可退,正是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特殊優勢。
回望鄉村發展,近年來取得諸多成就,實現了糧食生產連豐、農民增收連快。但毋庸諱言,農業效益仍然低于非農產業,城鄉收入差距依然很大。可是,不管工業化如何發展,鄉村的基礎地位始終沒有改變。農業是近2億人就業的產業,農村是近5億農民常住的家園。鄉村是豐盈的飯碗,是廣闊的市場,是勞動力的來源,是產業轉移的藍海。保供給、保收入、保生態、保穩定,鄉村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后方。眼下鄉村正面臨千年未有之大變局,抓住這個變量,就抓住了行穩致遠的關鍵。
推進鄉村振興,要始終堅持城鄉融合發展,按客觀規律辦事。只有這樣,村莊才能既享受現代化便利又順應鄉村肌理,既融入現代文明又保有歷史痕跡。
定位好產業,遵循產業自身規律。糧食安全是基本,要依靠科技和耕地,千方百計穩定和提升糧食產能。做好“糧頭食尾”“畜頭肉尾”“農頭工尾”產業鏈增值文章,完善利益聯結機制,讓農民更多分享增值收益。瞄準高質量發展要求,農業要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,落實大食物觀,壯大特色產業,讓鄉村呈現五谷豐登、六畜興旺、三產融合的景象。
找準切入點,尊重鄉村演進規律。當前,城鄉空間分布和產業格局出現了“亦城亦鄉”的中間形態。要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切入點,推進空間布局、產業發展、基礎設施等縣域統籌,推動公共資源在縣域內優化配置。振興鄉村,不是把鄉村建得和城市一樣,而是重在發揮鄉村的特有功能,注意鄉土味道,體現農村特點。同理,一些地方在城鎮化過程中的某些“去農村化”做法,是不符合國情的。
踏準節拍,把握改革發展規律。深化農村改革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法寶。鄉村振興越往前推進,越需要改革添活力。要堅持先立后破、守正創新,尊重基層和群眾創造,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。從實際出發,為農民著想,穩扎穩打,不盲目求快,力爭在關鍵實事上有突破。例如,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,以環境高顏值提升農民幸福值;加快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,以生活便利度提升群眾滿意度。
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,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。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,24小時對外發布信息,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、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。
投稿郵箱:
dbzxchina@163.com
合作熱線:
13353108465
18946613356